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线程池原理
阅读量:7049 次
发布时间:2019-06-28

本文共 853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

为什么需要线程池?

目前大多数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位时间内必须处理巨大的连接请求,但处理时间却相对较短。

传统多线程方案里,我们采用的服务器模型是一旦接受了请求之后,就创建一个新的线程,由该线程来处理任务。任务执行完毕后,线程退出,这就是“即时创建,即时销毁”的策略。尽管与创建进程相比,创建线程的时间已经大大的缩短了,但是如果提交线程的任务是执行时间较短,而且执行次数及其频繁,那么服务器将处于一个不停创建线程,销毁线程的状态。

 

时间划分?

我们将传统方案中的线程执行过程划分为3个时间段:T1,T2,T3:

T1:线程创建时间;

T2:线程执行时间,包括线程的同步等待;

T3:线程销毁时间;

 

那么可以看出,线程本身的开销占用比例为(T1+T3)/(T1+T2+T3)。如果任务执行频繁,则开销巨大。

 

另外:

线程池能够减少创建线程的个数。通常线程池所允许的并发线程是有上限的。如果同时需要并发的线程超过上限,那么一部分线程将会等待。而传统方案中,如果同时请求数目为2000,那么最坏情况下,系统可能需要产生2000个线程…这很累。

因此线程池的出现正是着眼于减少线程池本身带来的开销。线程池采用预创建的技术,在应用程序启动之后,将立即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N1)。放入空闲队列中。这些线程都是出于堵塞的状态,不消耗CPU,但占用较小的内存空间。

当任务来到后,缓冲池选择一个空闲的线程,把任务传入此线程中运行。当N1个线程用满之后,缓冲池自动创建一定数量的新线程,用于处理更多的任务,在任务执行完毕后线程也不退出,而是继续保持在池中等待下一次的任务。

当系统比较空闲时,大部分线程都一直处于暂停状态,线程池自动销毁一部分线程,回收系统资源。

 

基于这种预创建的技术,线程池将线程创建和销毁本身所带来的开销分摊到各个具体的任务上。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davidsguo008/p/3598905.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HDU 3389 Game(博弈)
查看>>
仅IE支持clearAttributes/mergeAttributes方法
查看>>
Linux中U盘和SD卡加载卸载命令
查看>>
github push403错误的处理
查看>>
Hibernate与 MyBatis的比较
查看>>
关于百度地图API的地图坐标转换问题
查看>>
【操作系统】设备管理(五)
查看>>
ArcObject开发时,axtoolbarcontrol中一些添加的按钮是灰色的问题
查看>>
[LeetCode] Guess Number Higher or Lower 猜数字大小
查看>>
netbeans 快捷键
查看>>
C#实现GDI+基本图的缩放、拖拽、移动
查看>>
github-ssh
查看>>
FiddlerScript学习一:改动Request或Response
查看>>
linux下dd命令详解【转】
查看>>
JS及JQuery对Html内容编码,Html转义
查看>>
在java中如何在非servlet的普通类中获取request、response、session
查看>>
Linux Rsync
查看>>
Redis实现消息队列
查看>>
2k8 32bit下载
查看>>
密码需要带特殊字符
查看>>